因為近日真的稍嫌忙碌,有一陣子沒上部落格更新文章了(也是因為懶),也沒追蹤到太多關於La Vie d'Adèle的消息,所以只能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讀書及觀影計劃(理想版,通常不會有那麼多閒暇時間)。

 

      讀書計劃:

1.The Life of Marianne (La Vie de Marianne) --對,我就是要讀這本書,我很喜歡這種在作品之中暗藏與經典傑作對話的方式,既然我這麼喜歡La Vie d'Adèle,這本書就非讀不可。但原文版我可能一輩子都讀不懂,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讀英文版(至少英文跟法文是比較接近的語言),但由於成書年代稍嫌久遠,我又不是英文相關背景出身,我已經有著與讀莎士比亞劇本一樣的準備--瘋狂查字典,但如果真的讀不下去,我也會毫不猶豫地放棄(真沒決心)。

2.Le bleu est une couleur chaude--備案一,原文圖像小說。因為手邊有英文翻譯版,隨時可以對照,但主要還是想知道原文的用字遣詞到底是怎樣(雖然我的法語極其破爛),如果我真的發狠讀完,法語閱讀程度應該也真的大躍進了(毫不猶豫放棄的可能性還是有的)

3.The Price of Salt--備案二,其實我一直沒有完整讀完這本書(英文原著)一遍,老是隨手翻幾個章節讀,但我真的有一次很好奇地將原著和中文翻譯本對照讀了某個章節,發現:1.某些雙關語果然翻不出來(但偏偏Highsmith很喜歡用雙關) 2.譯文有些地方用詞含糊,我還是讀了原著才恍然大悟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意思,且讓我懷疑一下譯者的中文程度 3.譯者少部分用詞其實頗為精煉巧妙,不過大部分都差強人意。補充:在IMDb上看到一則關於電影Carol的傳言--Ewan McGregor要演Harge!

 

      觀影計劃:

1.Die bitteren Tränen der Petra von Kant (by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)--當初為了寫那篇High Art的文章,我看了High Art不下5次,但我始終沒意識到片中對話裡的Fassbinder為此鼎鼎大名的Fassbinder,直到前日鬼使神差看到Roger Ebert的影評才一語驚醒夢中人,原來High Art也暗藏着與經典對話的線索。因為我實在太著迷於High Art了,所以此片目前列為第一順位。

2.Persona (by Ingmar Bergman)--應該不用說了,Bergman的經典,一直緣慳一面,希望今年底之前能夠看過(另外,我真的太喜歡persona這個詞還有概念了阿!)。

3.それから (by 森田芳光)--夏目漱石的小說改編。第一次知道這部片應該是源於邁克的盛讚(如果不知道邁克是誰,請一定要去google一下,此人可說是我最欽佩的文化人,尖銳犀利博學多聞,兩岸應無人能比,是以「同志」一詞代稱同性戀者的第一人。),而後賴香吟更是直接借用了此標題寫了追憶邱妙津的書,加上森田芳光的細膩執導風格,此片也非看不可。

4.Poison (by Todd Haynes)--Todd Haynes的首部長片,改編自Jean Genet的小說,頗有爭議的酷兒電影。自從Todd Haynes確定要導Carol以來,我幾乎把他執導的電影都看了一遍,最近剛看完的是他為HBO導的迷你影集Mildred Pierce(由Kate Winslet飾演女主角),是我認為他到目前為止最巔峰的導演作品。而其實Abdellatif Kechiche與Todd Haynes其實早在2007年威尼斯影展上狹路相逢,《La graine et le mulet》(家傳祕方)與《I'm Not There.》兩者並列該年的評審團特別奬,至於該年的金獅奬呢?給了李安《色戒》。

 

      以上是我近期的讀書與觀影計劃,給大家參考

 

      同場加映:著名DVD發行商Criterion宣佈將於2014年2月11日發行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(La Vie d'Adèle)的DVD與BD(此時台灣才正要上映而已),令人振奮的是在此發行日期之後將會再出一個特別版(新聞連結),強烈懷疑就是Kechiche之前在訪問中提到,接近4小時的導演特別版。

      而Adèle與Léa在分別接受VarietyMetro(這篇雖然標題非常聳動,但其實內容頗不賴)訪問時又再度提到性愛場面的事,我其實頗為認同Adèle的看法,因為近來實在太多女權主義者與女同志(雖然平常我是她們的一份子)批判、分析片中的性愛,卻忽略了電影本身有多迷人,錯過電影最本初的樣貌,非常可惜。試想如果當初此片選角時選的就是兩個公開的女同演員,或許性愛戲會很真實,但或許會使這片少了些什麼,甚至變調(我覺得可能性是有的)。而這兩位演員詮釋的角色都讓我極為認同,尤其是Emma,我真的非常著迷於這個角色(我並不特別喜歡Léa Seydoux,但我真的很愛Emma,可見她將演出與本人的距離感掌握的多好),甚至覺得Emma這個角色把我某部分的人生與生活演了出來,在Emma身上我看到太多我的影子,勝過Adèle這個角色。而在最近這幾年,可能也出了國,書看得也比較廣跟深,我不希望再把美國與英語文化奉為圭臬,尤其是在看歐洲電影與亞洲電影時。以此片來說,將性愛妖魔化與特異化的美式角度是我很想避免的(畢竟這就是一部關於慾望的電影)。而La Vie d'Adèle是同志片卻也不只是同志片,我其實頗厭惡很多人刻意忽視或是避免提到這是一部同志片的事實,但的確就如Roger Ebert在斷背山的影評中提到的" The more specific a film is, the more universal, because the more it understands individual characters, the more applies to everyone." 其實每個人都能感同身受。補充:加拿大同志網站Daily Xtra對三人的訪問(很少見的接受同志媒體專訪)AdèleLéaKechiche

      另外,順道想提一下我半個月前去聽了Holly Miranda在紐約的live演出(我的instagram有放了一些片段),KM那天也在現場(雖然她已經盡量很低調了,但她的造型只要瞥一眼就能認出,本人非常瘦),聽Holly唱歌,感覺好像在每一秒死去,卻又在下一秒重生,她一開口,全世界都被迷倒,以前我總覺得Holly能跟Kate交往非常幸運,現在我覺得,Kate妳真是太幸運了!(笑)

 

arrow
arrow

    Spenc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