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       說來有趣,因為上一篇文章裡附註了一些關於方言的事,我也就亂逛了一下youtube想找找相關的教學影片,結果發現了這個頻道。影片的主角是一名叫做Mike的美國人,似乎是位語言學家,他在自己的頻道裡除了教台灣人怎麼學英語外,也教英文母語人士如何學漢語方言。就他自己的簡介上說,他會說30幾種語言,而現在正在學習18種台灣的原住民語言,並準備考政府的語文認證。

     先岔開來談一下:漢語方言跟世界其他各地方言(例如英式英語、美式英語、澳式英語)不大一樣。中國幅員遼闊,加上地形阻隔等原因,地區(尤其是南方)方言極其相異,甚至對非本地人來說,聽起來就像外語(例如東北人聽粵語),很難想像都同屬漢語。

     我自己在家跟爸媽說國語,而我的祖父母輩(包括外婆外公)皆是以台語作為日常生活交談語言,但我卻是在大學念了中文系學了漢語方言後才開始多說台語(我覺得台灣人在學習語言上有個很要不得的態度,當小孩子試著講方言,稍微講錯大人便會不停嘲笑,造成小孩子不敢講,就愈來愈少人講,惡性循環;而學習英語等外語也是一樣,一天到晚挑剔別人的發音不標準,而不是把重點放在是否能流暢表達自己的想法,完全本末倒置),意外的是我雖然在20歲前幾乎沒有完整用台語溝通的經驗,只是很單純地把我「記憶中的聲音」說出來,卻也標準而溝通無礙。自此之後,我更確定環境對語言學習的重要性。之後,我也去學了廣東話及上海話,老師分別是香港人及上海人,雖然台灣沒有什麼可以大量練習的環境,但有很好的老師能修正我的發音及語法,我之後到日本唸書跟上海同學或是廣州同學講話時,他們也說我的方言發音很標準,基本對話也沒問題。

     所以我對語言學習下的結論是:1.有可以大量練習使用的環境 2.有母語人士的老師可以協助修正發音語句文法,只要這兩點其中一點成立,加上自身學習熱情與動力,我相信學好語言並不困難。

     回頭來看看這位Mike老師,我花了一點時間看了他的英文教學影片,他用了很多語言學中的符號(多是國際音標)來教學生如何講出標準的口語會話美語,這我覺得有點嘩眾取寵。國際音標其實有些複雜也需要背不少東西(如果簡單又方便,那就不會有通用拼音或是漢語拼音的問題了,大家都用國際音標就好了),也多為學術用,反而可能把英文弄得更複雜。但他提的另外一種方式,我就非常同意了,也就是大量的(大概10萬句)口說練習句子(他是以簡單的英文小說作為文本),而由他作為「教練」修正學生的發音。這就很符合我上面寫的學好語言的條件。

     我絕對相信在英語文領域他可以把學生教得很好,但漢語方言呢?很抱歉,我覺得他不應該教。看了他的閩南語教學、上海話教學及粵語教學的影片後,我注意到在影片下方的留言中,有很多該方言母語人士說Mike的口音太重(其中一位建議Mike應該要精通這種語言之後再教學,不然會誤人子弟,被Mike回嗆那麼華人的英文老師也應該精通英文才能教學生)

     身為語言學者的Mike應該不會不知道漢語是一種聲調語言,也代表具有「辨義作用」。不像英文只有輕重音(即使放錯重音,意思也不會偏離的太厲害),以國語來說,4個聲調就可以代表4種截然不同的意思(例如:湯糖躺燙,聲調不同,意思便完全不同),更別說至少有9種聲調的粵語,一講歪就有可能是粗口。口音太重當然是個很嚴重的問題,一旦聲調講偏,意思就完全不同。而我也在某些影片的背景看到Mike的藏書,有很多地區方言詞典,我猜想他就是根據這些方言詞典上記錄的發音自學方言的。

     但,語言畢竟是生活的,方言畢竟是民間的,再怎麼記錄也無法跟隨口音的瞬息萬變,只靠書是學不好語言的(還是跟母語人士學吧)。何況這些記錄方言的人不也是各地奔波求訪才得以記錄而成書的嗎。而不同語系的語言也不可一概論之,對A語言影響不大之處,對B語言可能正是影響語義的關鍵。讀萬卷書而不行萬里路,有時可能會淪于夜郎自大,不可不慎。

     延伸閱讀:天才語言學家--趙元任(他同時也是偉大的物理學家及音樂家,關於語言成就可直接點「罕見的語言天才」一項)另外推薦褚士瑩的這本書1 2這兩個部落格

arrow
arrow

    Spenc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